close

積木展2017 爸媽何必太正經!幽默溝通 讓孩子正向、積極、有力量



會動的積木特展

爸媽何必太正經!幽默溝通 讓孩子正向、積極、有力量





爸媽何必太正經!幽默溝通 讓孩子正向、積極、有力量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暑假孩子們都放假,常常都要想想要帶他們去哪裡走走

因為現在太陽都超烈的,所以我比較喜歡待他們去室內空間

可以活動也不會中暑

最近帶孩子去了一個不錯的展覽

就是「會動的積木特展」,下面的資訊提供給大家囉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【展覽資訊】






展覽日期


2017/7/1(六)~10/10(二)


週一休館(10/9除外)


開放時間


展期間9:00~17:00


(16:30後停止現場售票、入場)


展覽地點


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拾藝術


(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)


洽詢專線


04-22220918


(週一至週五10:00-17:00)


我帶了我3歲的女兒和7歲的兒子一起去

展覽很適合孩子,互動裝置讓孩子們都玩的很開心

有靜態也有動態的積木,小孩可以跟積木猜拳或打鈀,也有一區讓小朋友自由創作,可以花些時間逛

還蠻多家積木廠商贊助,聲光和動態感覺真的不賴

還有各式型態的積木,小積木,紙片積木

重點是都免費,cp值超級高,非常值得去~~~

樓下還有遊戲區, 卡丁車, 整體環境很棒~~~

今天有看到不錯的玩具和文具用品

本來想買給孩子,但覺得舉辦活動的地方應該都會賣比較貴

所以我理智下來,想說回家再網路找找一定會有價格不錯品質也不錯的東西

好險孩子也沒有吵著要買

趁孩子都睡了我到最常逛的Momo看看

果然媽媽的直覺是對的!

有看到一模一樣的然後便宜很多的東西(心理在歡呼啊)

而且Momo剛好有在特價,所以選了個四樣東西給兩個孩子

剛好價錢也達到刷卡滿額的門檻,真是開心!!!

來分享其中一樣我覺得CP值最高的: 爸媽何必太正經!幽默溝通 讓孩子正向、積極、有力量

品質真的是超讚的,媽媽我拿到的時候驚呼了一下

孩子拿到也玩得用的不亦樂乎

真的很開心買對東西還省道了錢哈哈哈

爸媽何必太正經!幽默溝通 讓孩子正向、積極、有力量 推薦給大家囉~





小鴨 momo購物折價券傳送門

爸媽何必太正經!幽默溝通 讓孩子正向、積極、有力量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【STEIFF德國金耳釦泰迪熊】Sissi Piglet 小豬(動物王國)







【STEIFF德國金耳釦泰迪熊】Hanno Hanoverian 馬(動物王國)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



  • 品號:3382609






商品訊息描述:

既然無法永遠保護孩子,

就讓他有面對逆境的超能力吧!

人在江湖飄,哪有不捱刀?幽默感無法杜絕逆境,但它具有正向影響力!幽默感能避免我們在面臨壓力時,將注意力聚焦在負面想法上,能為我們降低挫折感,以及因壓力而來的負面情緒--也就是說,幽默感能讓保護我們不被逆境擊倒!

雖然都能讓氣氛輕鬆點,但幽默和搞笑、裝可愛不太一樣。幽默之所以產生,是基於認知與情緒的層面,在認知上有了「出其不意」的衝突感--答案是意料之外的結果,而且沒什麼重大的利害關係與挫折時,就會產生好笑的感覺。

問題是,利害關係和挫折的重大程度要怎麼判斷?以親子關係為例,如果我們是想法越不肯變通、作法越不容質疑的父母,怎麼可能接納孩子的「突發狀況」?破梗之後怎麼笑得出來?

◎若循著慣例思考,當結果與預期不合的時候當然只有失望;沒有「非這樣不可」的執著,才有辦法迎接生活中突如其來的「驚喜」。

有輕鬆的態度才有辦法欣賞幽默,進而製造幽默。親子間的互動是生活,不是什麼殺人放火的國際大事,沒必要到你死我活的地步,偏偏許多父母以為帶小孩是帶兵,看不見小孩的需求與個性,老是吐出「如果沒有做到xxx就別喊我媽媽」、「你不乖就叫警察抓你」、「我還不是為你好」這種口語威脅、情感勒索的話語。

父母怎麼說話,孩子就怎麼學。理智上可以理解家人的付出,但情感上仍舊需要被呵護。感受不到溫情,一切都是白搭。如果長輩都沒有幽默感,如何帶給孩子一個有幽默感的成長環境呢?

本書作者是精神科心理治療師,參與大量兒童、青少年、家庭的個案輔導,本身也是兩個性格天差地遠的女兒的媽。在本書中,作者不只以心理學專業的角度解構幽默感、家庭、人際互動的火花,還列舉了許多爆笑事例,讀者將可循事例了解、如何讓幽默感在家裡萌芽!

◎家人,只是一家都是人而已,並非一家通通一個樣。同一個屋簷下的個人小世界,可能有很多種樣貌。

目錄

>> 前言-身心健康才能幽默

面對情緒,接受自己不完美的樣子

兒女只隆鼻台南是藉由你們而來,不是因你們而來

>> 家庭幽默基本守則

是室友,還是家人?打破「習以為常」的僵局

打破慣例:從「我愛你」獲得靈感

讓寬鬆的心,擁抱慣例之外的驚喜

放輕鬆!親子關係不是什麼殺人放火的國際大事

家庭關係不分好壞,感覺對了萬事OK

練習開始

>> PART 1【互動篇】

每個人都不一樣!從生活習慣上學習包容

長輩的課題:包容孩子的世界

晚輩的課題:包容老一輩的世界

小孩的邏輯:天真、好奇,什麼都不怕!

父母的邏輯:長輩任性起來,其實也不輸子女啊

>> PART 2【管教篇】

小孩到底需不需要管教?

寬鬆的教養觀:玩出自由創意的新生命

嚴格的教養觀:少一分、打一下!

要打還是要罵?

說得比唱得好聽?長篇大論惹人嫌

什麼時候該堅守立場,什麼時候該彈性調整?

>> PART 3【相處篇】

手足情,深不深?

姐姐做得到,你怎麼做不到?

左手與右手─如何處理偏心的議題?

長輩也許是好意,只是不順你的意

>> PART 4【觀念篇】

「重男輕女」還沒從這個世界消失......

思想不同,造就不同世代的趣味性

同志議題大考驗

溝通是永遠的功課

兩岸終達成統一

>> 後語-關於家,其實我想說的是......

序跋

前言.身心健康才能幽默◎文∕南琦

這是給身心健康的人看的,尤其是心理。

只有心理健康,或是期許自己以健康的態度面對家人時,這本書才會有效果。如果你只是把這本書拿回去讓家人看,期待家人會改變、自己卻不做點什麼的話,那我勸你不如去喝咖啡、聊天、滑手機,不要白費心機。

就像有些人把家人帶來門診、試著要我們認定他是「病人」、「心理有問題」自己卻什麼都不願意努力的人一樣,既不認為自己對家人造成影響(多為負面的影響),也缺乏反省能力,我也勸這樣的人別浪費自己的時間了。

心理健康的家人才會有一份健康的關係,來自於不健康家庭的人不見得心理不健康,只是必需很辛苦的排除萬難,從經驗中學習,才能找到屬於自己想要的關係。

不管是精神醫學或心理學對於健康的看法,都強調身心合一,身體與心理狀態互相影響,心理狀態會透過身體來表現,即使你不承認心生病了,但身體很誠實,不會騙你,例如它會讓你睡不著、頭痛、緊繃,胸口悶,腸胃不適。

有些人身心出現警訊,多半只關注在身體層面,於是去抽血,驗大小便、心電圖,甚至做了電腦斷層掃描,做了許多檢查卻沒發現什麼異狀,只有因老化而起的小毛病,而醫術不精、檢查不出自己有什麼毛病的醫生,卻建議自己去看精神科?實在沒其他方法可想才不甘不願來看精神科,才漸漸的察覺其實是心理、情緒早就出了問題,看了一陣子之後,居然睡不好的問題就獲得了改善。

不了解自己,更容易連帶影響到不了解家庭關係,有些人不曉得自己的家庭關係也生病了,本身的狀態已經影響了孩子、影響了另一半還渾然不覺。

自己心情好的時候就多看家人兩眼,心情不好的時候就連看都不看一眼。心生病,心中沒有愛,家人通通感受得到。

有一位很有氣質的個案告訴我,自己與母親又愛又恨的糾結關係。她的母親生長在一個富裕家庭,想培養女兒具有大家閨秀的風範,原本就教養嚴格,後來因為跟先生感情不好,眼見先生和女兒的感情愈來愈好,還開始出現喜怒無常的情況。

當這名個案有些事只對父親說卻不對母親說時,就會遭來一陣責打;當她被母親發現和男同學有說有笑,就會被母親罵是「妓女」......。心理學上稱這樣的狀態稱為「自我防衛機制」,母親原本應該愛女兒的心,被「對先生憤怒的情緒」與「被這兩人遺棄的情緒」淹沒,必須藉由對女兒發洩憤怒來解決自己的內在衝突。

於是,那時的她打定主意不交男朋友也不想結婚,後來雖然結了婚,婚姻路上亦是跌跌撞撞。在充滿不安全感、隨時得討好母親的氣氛下長大,讓這個現在已經五十多歲的女兒憶起傷心往事,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:「我母親怎會罵我是『妓女』?一個正常的媽媽怎麼可能這樣罵自己的女兒?」長大後的她花了許多時間療傷,並試著和自己的女兒更接近。

◎面對情緒,坦然接受自己不完美的樣子

認知科學家洪蘭曾提到,現代孩子缺乏細膩感情的體驗,有時候是因為與父母缺乏說話的機會。當家人彼此連話都很少說的時候,心事當然都無法分享,變成「我本將心托明月,誰知明月照溝渠。」意思是,本來想把心事跟父母說,結果熱臉貼冷屁股,一顆脆弱的心被丟到臭水溝。父母不是沒反應就是說現在很忙,更別說他們還帶著自己待解決的心事。無怪乎現代年輕人不善於處理自己的情傷,沒有學到良性互動的榜樣,一旦另一半提出要分手,就用激烈的方式來挽回,不是你死就是我亡。

雖然如此,洪蘭也藉由泰戈爾的話來給年輕人力量:「當你在夜晚,因看不見太陽而哭泣,你的眼淚會使你看不見滿天繁星。」也許有些人的家庭經驗不怎麼樣,但總能從經驗中更清楚自己的需求,激發自己要過得更好的動力。就像前述那位女性雖然沒有機會彌補和母親的關係,日後的婚姻關係也不怎麼樣,卻跟子女非常親密、無話不談。

這也令我想起與母親的緊張關係,到了有自己的小孩時,我想成為和我母親不一樣的母親,想要一份坦誠、透明的關係,我想直接表達對小孩確切真實的愛,於是我們常親吻、擁抱,我也要小孩對阿嬤展現直接的感情,當他們小臉蛋湊上去要親吻時,母親卻把臉別開:「別親嘴,阿嬤的臉髒死了。」於是她們只能小啄一下臉頰;當我說:「阿嬤煮飯給妳們吃時記得要跟阿嬤說『謝謝』、『辛苦了』。」沒想到此舉卻讓母親對我嗤之以鼻:「啊你賣假啦!」「要謝什麼謝?」我不忍細想自己母親的心可能生病的事實,而這也是我選擇「心理師」這個助人工作的潛在理由。

我們得面對心中那頭情緒怪獸,所以心理健康指的是,接受自己不完美的樣子。同樣的,如同家人也不完美,所以為人父母不可能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樣子,並誤以為自己十全十美,因為那是不可能的;子女也永遠無法成為父母心中完美的小孩,因為那也是不可能的。

即使看見自己不完美,也不影響愛家人的心,因為家人都跟自己一樣,有時候脆弱,有時候會失控,有時也會做錯事;接受自己也會嫉妒家人的事實,雖然接納自己與家人的不完美,但懂得隨時關照自己的情緒,提醒自己不要再傷害家人。

好了,如果到了這個狀態,你,不幽默也不行了。

你已經夠自在,夠坦誠,以致於可以更輕鬆的看待與家人的一切,也禁得起挑戰,不怕被質疑了。

◎兒女只是藉由你們而來,不是因你們而來

當小孩出門只和她老爸kiss-bye、忘了老媽時,我都會故意說,「哼,妳只愛把拔不愛我,我不理妳了。」小孩就會大聲抗議:「我─哪─有─。」然後飛奔過來給我雙倍的kiss。這種幼稚的考驗遊戲我們都很樂在其中。

當久病的母親過世時,兩個小孩隨著我忙碌的跟進跟出,擺設喪禮會場、整理鮮花與祭品塔、折元寶蓮花、聽大人討論各種繁複儀式、拿香燒紙錢......等。某天忙到一個段落,得空之後我正在喝每日慣喝的易開罐咖啡時,當時六歲的老大加寶說話了:

「媽,你很喜歡喝咖啡嗎?」

「是啊。」

「那我以後就用咖啡拜你喔。」

嗯......所以以後我的會場會有個「咖啡塔」?我想像了一下那些鐵罐疊起來很壯觀的樣子,真是謝謝孩子的孝心。二歲多的姪女也是個古靈精怪,某日她老媽正在折元寶時、她正在一旁玩她的廚房扮家家酒玩具,她把「爐火」打開,一閃一閃冒著紅燈,然後把一朵紙蓮花放上去說:「燒給媽媽,燒給媽媽。」又是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啊。

我試著讓自己用幽默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天真,全盤接受孩子對自己的愛,而自己對孩子的愛也毫無保留,沒有什麼交換條件。

我很佩服一個媽媽友人,她特別的地方在於是個「會道歉的媽媽。」

有一次她很慌張的跟我說,女兒本來要陪自己去資訊展買電腦,但女兒打來時她睡過頭了,還因起床氣念了女兒一頓:「很煩耶,我還要睡,下午再去啦!」結果呢,「我女兒現在生氣了怎麼辦?」我還來不及給意見時她馬上就撥電話給女兒:「對不起啦,我錯了,那你還能不能陪我買電腦?」

我們會對朋友道歉,卻很難對家人道歉。明明是自己無法準時赴約,面對朋友一定是非道歉不可,否則壞了自己的信用,但對家人卻不自覺意氣用事起來,不僅不道歉還可能惱羞成怒的說,「你難道不會體諒我很辛苦很累嗎?你明明可以等我的啊!」誤以為家人就得有無上限的包容與耐心。

對於孩子,我們該提醒自己看見:

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。他們是「生命對自身渴求」的兒女。

他們藉由你們而來,卻不是因你們而來。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,卻不屬於你們。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,卻不能給予思想,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。--摘自於紀伯倫的《孩子》

對於父母,我們該提醒自己看見父母的苦心,父母是用屬於他們的方式來愛我們:

他囑我路上小心,夜裡要警醒些,不要受涼。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。我心裡暗笑他的迂;他們只認得錢,托他們直是白托!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,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?唉,我現在想想,那時真是太聰明了。--摘自於朱自清〈背影〉

我期待透過這本書,讓身為家人的我們,都能以健康的心情迎接這份關係。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爸媽何必太正經!幽默溝通 讓孩子正向、積極、有力量


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amseygql1ve5 的頭像
    ramseygql1ve5

    信華の化妝水推薦天堂

    ramseygql1ve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